首页 > 头条 >

胸中有大义 指尖有乾坤 ——林栩的指画人生

发布时间:2024:11:02 23:39:10来源:本站综合

中有大义  指尖有乾坤

——林栩的指画人生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高度肯定文艺工作巨大成就,殷切希望文艺工作者“坚持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要求文艺工作者“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文艺界,活跃着一位热心公益、痴迷艺术的画家,在众多送文化下基层义务活动中,总是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用实际行动写就“大义”和“责任”。他就是四川省非遗“峨眉山指画”和峨眉山市级非遗“峨眉牡丹林氏画法技艺”双非遗传承人林栩

林栩是四川省第三届民间艺术大师,首届天府文创设计培育工程西部文创设计人才库行业专家人才,首届“守持德艺•传承匠心最美守艺人活动特别铜奖”获得者,2015“四川名家美术作品提名展”画家,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入选者。乐山市和峨眉山市两级“文旅英才”。首届“峨眉工匠”获得者,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协会会员文化副研究馆员。

2022年5月12日,四川省“非遗”项目“峨眉山指画”传承人林栩被乐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嘉州文旅领军人才”,成为峨眉山市文旅系统、乐山市画界的唯一获奖者。

真是天道酬勤,多年坛勤奋耕耘,终于换来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对林栩来说,既是令人欣喜的肯定和荣耀,更是“马不扬鞭自奋蹄”的激励和鞭策

幼年随父习画 青年拜师学艺

林栩出生于峨眉山书香世家,父亲林木在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是当地的文化名人誉为“峨嵋三老”之一。从记事起,林栩的童年就弥漫着墨汁和颜料的味道。在林栩小时候,父亲因为工作的需求,总会绘制一些海报,这时候,林栩便会守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观看。看到父亲画海报,林栩心里就痒,想上去描两笔。父亲见他如此,空闲时便时常教他画上几笔在父亲的指点下,林栩开始画国画6岁那年,林栩在父亲的指导下,林栩的作品就被选入四川省儿童美术作品展。父亲忙工作时,他就找来名家画册照着临摹。他尤其喜欢齐白石的画作,十来岁正是男孩好动的年龄,他却能安静下来抱着齐白石的画册揣摩上一天。

高中毕业后,由于酷爱绘画,林栩进入县文化馆工作这让他“如鱼得水”,有了更多的时间画画,更多的机会画家前辈们学习。机缘巧合天遂人愿,林栩拜艺齐白石第四子齐良迟门下,成了一名齐家弟子。在师傅的教导下,林栩笔墨功力与造型功底更加精进。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林栩又接触到了更多的绘画大师。先后向黄宾虹黄派传承人吴一峰先生、石鲁石派传承人吴孝杰先生讨教绘画技巧,曾登门拜访过徐悲鸿徐派高徒黄纯尧先生、岑学恭先生,还有嘉州画派老一辈的画家张志成先生、李道熙先生等等,这些大师们为林栩的绘画道路上不断前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还有一位老人叫何志愚,对林栩影响也极大。何志愚是“峨嵋三老”之一,是地方文化名人,对诗、书、画都有建树,特别是在佛学上集大成者。林栩在何志愚前辈哪里得到了“真、善、美”的滋养。

偶然巧遇指画 终成非遗传人

1981年,林栩偶然听说峨眉山双福镇有一个农民画画得很好。求技心痒的他,当天便骑车去拜访。而这个“农民”便是峨眉指画人,后来誉为“峨嵋三老”之一李克雄老师。他们相识后,互相交流绘画心得,情感越来越深。

一天,李克雄老师提到自己可以用手指画画,并马上现场展示了一番。指画的随性和创造力击中了林栩的心。看着李克雄老师在纸上翻飞的五指,林栩的心激动了“毛笔始终隔了一层,直接用手指作画,更能直观地表达内心。”那天回家后,林栩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辗转反侧间他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他要学指画。其实,林栩父亲早就向他讲过指画,还画过指画给他看。只是当时林栩太小,没有重视。

第二天,林栩登门向李克雄老师请求拜师,求教指画技艺从此,林栩开始了他的指画学习与创作。用他的话讲,李克雄老师教授的不是一门技艺而是将“一团火”传给了他。

“指画彻底点燃了我。”林栩讲,指画解放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也让他不再盲目贪恋画技,“我开始用画找寻一种对生命、对自由、对归宿的感悟。”林栩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指画创作,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使他的指画技艺突飞猛进。

“放着毛笔不用,非要用手指作画?”“你就是故弄玄虚,没太大意思。”……在林栩耳边,从来没有少过质疑声。指画古已有之,但由于创作者稀少,常常被冠以“雕小技”“虚张声势”的名号。

对此言论,林栩不屑一顾。对别人的无端质疑指画的艺术价值他就拿出作品甚至现场作画质疑历史传承他就用史料现场辩论。

在他的努力下,峨眉山指画逐渐体现出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指画画种。2006年,峨眉山指画进入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评定为“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林栩率弟子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22乐山非遗品牌评选中,林栩和他儿子林一雷同登领奖台,分别领走了“10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和“10佳非遗年度人物”奖牌。

对于指画的传承,林栩一向是坚定的,自豪的。也正是这口豪气,让他闯过了指画创作推广之路上的一个个关卡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峨眉山指画争取了更大的舞台

就这样,林栩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濒危单传的绘画技艺带回了大众视线在林栩的心里,他以自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山指画的传承人而自豪

倾心全力推广 打破传统创新

 

指画的推广发展成为了林栩生活和工作中最重的一件事。由于历来指画技艺是画家的不传之秘,只会以单传的形式传给自己最亲密的弟子,这就导致了指画如今“人丁凋敝”的现状。致使指画处于濒危状态。

想推广指画,面临许多现实困难爱好指画的人太少太少,创作指画的群体那就更少。但林栩依然对指画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如今,只要有机会林栩就会到学校、农村、部队等基层义务讲解和展示指画的魅力。

2012年,林栩在中国美术核心期刊《美术大观》上发表了《谈峨眉山指画》一文,“提出指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这一源泉生发了艺术的多元性。”对指画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峨眉山指画手指、手掌的多种变化巧妙结合,运用钩、染、皴、洒、抖等技法,创作内容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作品讲求自然,浑然天成。因为要反复运用抹、擦、抖等技法,以前的指画大都画在熟宣纸或半生半熟的宣纸上为了创新与发展,林栩说“我偏要打破传统,挑战有难度的便创造性地在生宣纸以及其它质地的纸上作画。“熟能生巧,在生纸上作指画决不能拖泥带水,犹豫不决。要胸有成竹,一气呵成。”通过大量的练习,林栩如今也熟练的在生宣纸以及其它质地的纸上作画。   

此外,除了强调指画的绘画语言,林栩还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绘画技巧,创新指画风格,对指画技法进行了大胆创新。从钩、染、皴、洒、抖等诸多技巧入手,林栩一改传统指画强于线条之“骨”,却弱于墨色之“姿”的陈规,以创新的“没骨画法”创作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在强“骨”的同时,也注重“墨”“色”的丰富,把“墨”“色”“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画面有“最淡至最浓,最浅到最深的全部层次和色彩”,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全墨、全色指画”。

这使得峨眉指画突破了原有的瓶颈,可以根据内容与形式的不同选取合适的纸张。不仅得以拥有更为丰富的色彩表达,还可以在熟宣纸以外的载体上进行绘制。

多年来,林栩不管是在组织工作上还是业务上都筚路蓝缕,创新作为,为地方文化事业,“非遗”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峨眉山“非遗”的保护、挖掘、研究、推广、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将单传的“峨眉山指画”从濒危的状态下拯救出来,发扬光大。林栩先后培养了6名乐山市级和峨眉山市级的“非遗”项目“峨眉山指画”传承人,将“峨眉山指画”从农村走出来,推上了县、市、省、国家和国际平台。分别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及四川省国际“旅博会”“茶博会”等,向世界宣传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非遗”文化。

在学术上,林栩通过深入研究“峨眉山指画”的历史及发展轨迹和内涵后,撰写了论文“谈峨眉山指画”,并创作了30多件指画作品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其作品先后被国家图书馆及国外艺术机构收藏;出版了“峨眉山指画”独幅龙年纪念明信片、《林栩国画作品》《峨眉山指画》画册等书刊,其传略及作品收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种辞书。并带领弟子们积极参加“指画战疫情”“指画颂党恩”等活动,其作品和事迹多次被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和报道。林栩次带领弟子走进景区,以现场展示和游客互动的形式宣传峨眉山,为弘扬峨眉山传统文化、振兴峨眉山旅游贡献“非遗”力量。

如今,峨眉山市已建立了“峨眉山指画”传承基地和“峨眉山指画”名家工作室。林栩的“峨眉山指画”传承基地约1000平方米,设有阅览室、非遗传承研究室、地方文献室、培训室、创作室、展览室,基地师资力量雄厚,除副研究员林栩外,还有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宋智明,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孝杰,高级研究员、文化学者孙忠明,高级美术教师林松。以及林栩的6位弟子林一雷、林葳、李松蔚和农民书画家易树生、刘成明、李睿等指画传承人,每位指画传承人都设有“峨眉山指画”个人传承室。林栩表示,将努力发挥“嘉州文旅领军人才”的作用,将“峨眉山指画”融入峨眉山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中,聚焦“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一大愿景,“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争创全国百强县”两大工作目标,用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峨眉山市全面建成“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林栩常对弟子说:“艺术应该为时代服务,艺术家应该体现使命和担当。”如今,林栩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了公益事业上,他经常为当地的小朋友义务培训书画,为留守儿童作画,并到高校义务授课,利用自己在绘画上的技艺帮助他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峨眉山指画得到更好的推广,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心中有大义 笔下有乾坤

在林栩看来,作为一名家,不仅要刻苦钻研指画艺术,更要通过指画来记录时代、讴歌时代,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

一个作家、艺术家的胸怀、气度、学养、才情,必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多年来,林栩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社会播撒墨香,用指画来为社会与时代鼓与呼。

乾坤意味着博大,乾坤意味着变化,古人笔下有古人之乾坤,今人当书写今人之乾坤。我们需要敢于触碰历史重大题材的大胸怀,呼唤厚重的历史意识、深刻的现实思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相结合的伟大作品。

林栩就是这么做的,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和弟子们被全国上下一心抗疫的氛围感染,也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勇敢逆行的精神感动,所以决定以指画的方式创作一批抗疫主题作品,最让他耗费心血的、也是创作时间最长的《出征》,花了4天左右的时间。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峨眉山市中医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10名队员出发前的合影,林栩用心刻画出了10个神情坚毅的人物。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一幕幕画面跃然纸上,林栩和他的几位弟子共同创作的抗疫主题作品已有30多幅。这些作品在四川峨眉山市图书馆展出后,鼓舞了不少市民。

林栩以指代笔,以画寄情,于方寸之间描绘深情大爱,将中华民族的抗疫事迹、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胸中有大义”,林栩的作品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2021年,他又带领弟子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伟人为题材创作“指画颂党恩”系列作品,受到广大观众好评。

 

送文化下乡 助力乡村振兴  

林栩深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小康的实现都需要以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

2017年12月,林栩本着“圆农民一个艺术梦的初心”,走到群众之中,向村民推广艺术,分享艺术,在他的大力帮助指导下,先后在九里镇的付河村、白衣村、雷场村等地设立了“峨眉山市农民书画图书室”及“峨眉山市地方文献农民书画创作室”,经常开展“农民书画活动”“乡村文化旅游活动”以及“关爱留守儿童”“春联暖冬活动”,举办农民书画培训班,成功举办了“农民书画展”,使这些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书画艺术之乡。

2021年,在林栩的策划安排支持下,峨眉山市农民美术馆成立了。经过几年发展,峨眉山市以九里镇为中心已形成了一支30多人的农民书画家队伍,其中5人加入了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省级艺术组织。让九里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面脱贫之路”。以此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为助力峨眉山市乡村振兴、建设“绿水青山典范城市”贡献新的力量。

一批优秀的农民书画家涌现了,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的乡村的新风貌,新气象。林栩的6名弟子中,有3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指画本来就是农民画家传给我的,我有责任继续培养农民画家。”林栩笑着说,“天赋不同就因材施教,总能教成独当一面的画家。” 

艺海无止境,跋涉永不停

1981年拜师李克雄老师学习指画开始,弹指一挥间,42年过去了,42年来,林栩精卫填海般,在指画艺术上孜孜以求。

在他的指画工作室里,有一幅抗疫指画作品,名为《中国精神,英雄武汉》,它告诉大家: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还在工作室特别设了一面祭拜墙,展示“峨眉三老”的巨幅照片和艺术成就。林栩每次进入工作室,都要先为三老敬香,告诉世人: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今天的成就,要感恩昨天的恩师。德艺双馨的老一辈艺术家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后辈要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将他们的精神代代永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来,林栩的指画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斩获大奖,他本人也获得各种殊荣。

要问林栩在艺术上的奋斗目标,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的指画作品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融为一体,永远跳动时代的脉搏。”对于指画未来,林栩还有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峨眉山指画能以“中国指画”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顾全大局,他宁愿舍小家,顾大家。有一个细节让他刻骨铭心,2020年1月,父亲突然病逝,而当时,他强压着内心悲痛还是登上了峨眉春晚的舞台,激情澎湃地进行指画现场创作演示,让人们过上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这些年来,他觉得,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指画艺术的路上,不停跋涉。而路,正变得越来越宽广……

 

作品展示: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山指画

    林栩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前行,他以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基石,融合众多大师的艺术精髓,创立独特的 “全墨全色指画”,传承峨眉特色画法技艺。他的成就不仅为艺术界增添光彩,更激励着后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奋勇迈进,期待他未来创造更多辉煌。


 


(责编:马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党政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党政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党政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